五丈原之战当中,司马懿水平如何?为何李世民对司马懿评价不高?
真没想到,五丈原这个地名居然能火成这样。陕西人听着耳熟得很,历史书上反复出现。小时候我爸还拉我去过,说“这儿诸葛亮死的”。现在想想,也就一片黄土台塬,风吹起来灰大得要命。
说回正事,这场仗吧——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他那会儿已经攒了三年粮食,不是嘴上说说,是实打实在汉中种出来的。三国打到后期,都靠屯田自救了,一天到晚抢人口、抢地盘,其实都为个吃饱饭。
这次出兵,还特意跟东吴约好了时间,两头夹击魏国。结果孙权那边刚开张,就被曹叡带人怼回去了。这下子压力全给关中来了,但皇帝亲自去合肥了,把西线交给司马懿单挑诸葛亮。
地图摊开看一下,从四川出来只有斜谷这一条像样的大路。当年赵云还在褒口佯攻过,那地方就是个瓶颈口子。这次诸葛亮干脆主力直奔这里,他也不是傻子,不愿意啃郿县那个硬骨头。据说董卓修郿坞的时候墙有七丈高,现在还能剩点啥谁知道,但防御力肯定强悍。
蜀军十万,看着唬人,其实补给线拉这么长,很容易掉链子。野战才是最优解——把魏军引出来打一架,一旦赢了,就能顺势扫荡渭北,把百姓和资源都拖走。这套路之前用过一次,把渭北老百姓直接搬家式迁走,好狠啊。但凡再来一遍,关中元气又伤一半。
问题来了:司马懿根本不上钩。他倒也配合表演了一下,在渭水南岸摆阵,还让郭淮守住北岸,以防蜀军偷渡河。不过核心操作还是一个字:熬!就杵在那里,就是不出营门,你喊破喉咙都没用。
双方就在五丈原对峙。一块东西不到两公里、南北四公里的小台塬,被两拨古代顶级智商围观PK,上演持久赛。不夸张地讲,这场面放今天就是现实版“谁先动手谁输”。
期间小插曲挺多,比如送女装梗,《三国演义》里写得花里胡哨,其实正史也提到了,大概意思就是激将法,“你不是男人!”可惜老狐狸压根不理你这些花活,该怎么守还是怎么守。有点像打王者荣耀碰见纯肉坦克,对面嘲讽你半天,你就是赖着不浪,一个字稳!
蜀军急眼了,也试图强攻,可惜营盘修得太结实,每冲必败。而且五丈原周围没什么水源,又不能乱跑,只能开始屯田自救——真·边打边种菜。不知道士兵们会不会吐槽:“丞相,我们到底是来干仗还是春耕?”
时间一点点过去,对峙超过100天!同期东吴早已撤退完毕,曹叡从合肥赶回来催促:“快进攻!”结果呢?司马懿继续装聋作哑,坚持按兵不动。我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心里默念:等你自己耗死算我的胜利吗?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诸葛亮身体扛不住,在帐篷里撒手人寰。一代枭雄,就这么憋屈收尾。如果我是蜀汉士兵,当时心态估计崩溃:“丞相挂了,我们还咋整?”于是果断撤退,还爆发内乱(魏延事件),整个队伍散架一样狼狈收场。
更离谱的是,即便如此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司马懿依旧没有追击。他明明可以趁机重创蜀军,却选择稳妥保底。“保险起见”,生怕夜长梦多。这波操作,如果放在游戏排位赛,就是“混分大师”本人……
怪不得李世民看不上他。我查了一下李二哥的话,大致意思翻译成人话:“光缩着脑袋龟缩营垒,不敢拼刺刀;活着怕虚张声势;死后疑神疑鬼跑路,这叫良将该干的事?”言外之意,“换我早把敌方团灭拿下!”
其实唐太宗自己确实力压群雄,他家祖籍就在武功县,那离五丈原直线距离几十公里,小学春游路线级别的熟悉程度。所以他说起这片土地上的战争,有天然优越感。“如果让我来指挥,我绝不会只会挖壕沟!”
不过站在另一个角度……如果我是司马懿,我可能也怂(呸,是谨慎)。毕竟手握重兵又临近权力巅峰,多冒险一次就多暴露弱点一次。不如慢慢磨,用最安全的方法坐稳位置,让老板觉得离不开自己,比什么闪电奇袭都有用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人家才不上当呢!
而且那个年代啊,将领搞砸几乎等于全家陪葬,没有直播间骂几句那么简单。有时候忍耐也是一种智慧,不过这种智慧未必讨好后来的帝王观众罢了。毕竟没人喜欢一直苟的人,总觉得缺乏英雄气概嘛……
顺带再碎碎念一句:古今多少成败转头空,到最后大家记住的是舞台上的主角风采,而不是后台技术流。如果有穿越剧组邀请我选角色,我肯定选刘备或者孙策这种有故事的人物,不做永远苟活于幕后的“谋士模板”。
每次读到这里总忍不住琢磨,要是真让李世民和司马懿名正言顺打一局,会是什么画风?一个激情派,一个阴沉派,会不会现场互喷起来比打仗还精彩?
有人觉得坚持到底才叫勇敢,有人认为保存实力更重要,你怎么看待这种极限防守流?假如换做现代电竞比赛,是喜欢无脑冲锋还是佛系运营?留言区聊聊呗~
免责声明: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网友评论,不构成历史结论,仅供交流探讨参考
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