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华南农业大学农村科技特派员政校企合作交流会在河源灯塔盆地农高区举行。会议深入贯彻省委调研指示精神,围绕华农与河源战略合作,聚焦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1+N”绿色产业集群培育和“高校+校友+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探索以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国家级农高区的路径。
会议现场
政校携手锚定农高区建设新航向
会议紧扣省委黄坤明书记调研指示精神,围绕华南农业大学与河源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展开深度研讨。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旭东强调,要以科技赋能为引擎、政企协同为纽带,深化校地资源整合,加速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向基层转化。他特别指出,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广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省科技厅将持续支持华农与河源合作,助力灯塔盆地创建国家级农高区,打造科技兴农标杆样本,为全省 “百千万工程” 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范式。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李旭东在会上讲话
华南农大副校长陈乐天、河源市委常委、秘书长孔德胜、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主任张春慧分别致辞。陈乐天指出,今年5月28 日双方已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将构建“科技特派员+企业+农户”一站式创新帮扶模式,把灯塔盆地打造成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基地,助力广东创建长江以南首个国家农高区。孔德胜则表示,河源正加速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期待在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延伸等领域与华农深化合作,让“华农智慧”结出更多产业硕果。
华南农大副校长陈乐天致辞
河源市委常委、秘书长孔德胜致辞
多元主体共绘乡村振兴实景图
交流会现场,华南农大全体科技特派员、河源市科技局负责人、结对乡镇干部、企业及农户代表齐聚一堂。灯塔盆地农高区管委会主任张春慧介绍,该区正以丝苗米、油茶、预制菜等“1+N”产业集群为核心发展绿色低碳农业,期待与华农在现代种业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河源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详细阐述了阶段性成效与未来规划,为校地合作提供明确方向指引。
华农优秀科技特派员代表李丹、王瑞龙、柳广斌分享的“三农” 服务案例尤为亮眼:专家团队通过田间技术指导、优质品种推广、营销渠道拓展等务实举措,生动展现了科技赋能的实效。数据显示,河源与华农构建的“科技特派员-永根科技站-新农院分院”三级服务体系已累计派出16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转化科技成果72项,建成示范基地45个。其中“紫金蝉茶”品牌价值突破10亿元,“华航香银针”成为全省唯一超级稻常规丝苗米品种,东源县义合镇帮扶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校企协同构建创新生态闭环
会议当天同步举行校友企业对接会,20余家华南农业大学校友企业代表与农高区管委会展开深度座谈。双方致力于构建“高校+校友+地方”协同发展新模式,通过整合校友企业的技术、资本、市场优势与农高区的政策、土地、产业需求,实现资源深度融合。校友企业代表们明确表示,将打破学科与行业壁垒,在种源攻关、智能装备研发、农产品精深加工、低碳农业等领域与华农科研团队开展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闭环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与河源市校地合作,华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凤亮提出“产业升级、平台赋能、人才强基”三位一体推进策略:聚焦灯塔盆地农高区建设,重点发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产业集群;依托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永根科技站”等平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战略布局,既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精神的生动诠释,更是以科技力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积极探索,将为新时代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百千万工程”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华农智慧与力量。
作者:吴晓翠
通讯员:蒙丽
来源:南方农村报
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