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龙,一位年逾九旬的抗日老兵,生于1922年,家乡位于美丽的青州市,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当地一名铁匠,从小便希望程龙能继承家业,成为一名能打铁的好手。然而,对于程龙而言,铁器的叮当声并无法吸引他的心,反而让他渴望投身于更为广阔的世界。1941年8月,刚满19岁的他在一个悄无声息的夜晚,决定独自一人前往县城,报名成为一名士兵。在经历了一个多月的严格训练之后,程龙被分配到了山东纵队,成为泰山军分区第一分区12团1营2连中的一名新兵,踏上了抗击外敌的征程。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泰山区的形势极为严峻,日军疯狂地进行着残酷的扫荡,试图切割我方的根据地。面对强敌,我方力量弱小,为了生存与反击,军队不得不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白天隐蔽休整,夜晚则快速出击,或采用麻雀战,或进行游击战,争夺生存的机会。70多年过去了,那段风风雨雨的抗战岁月,至今仍在程龙的记忆中历历在目,他如数家珍,毫不犹豫地倾诉着那些曾经的英勇。
1942年的吉山战斗,是程龙一生中无法磨灭的记忆。在那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日伪军围困,情况惨烈。当他们扑向吉山西岭时,又遭遇了日军的猛烈攻击。激战中,程龙赫然发现右小腿传来一阵剧痛,随即被日军的三八大盖子弹穿透。身负重伤的他,与其他三名受伤战士一起,在南博山的一个隐秘山洞中躲避了整整一个星期。令人感动的是,附近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屡次上山为他们送来食物和药品。回忆起这段遭遇,程龙的情绪激动,眼眶湿润,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激荡。
展开剩余53%伤愈后的程龙,迅速返回鲁中军区,担任机枪班班长的职务。到了1944年,他的部队接到了在沂水葛庄地区伏击日伪军的命令。战斗一开始,日军便不断向他们的阵地倾泻炮火,弹片与石块四处飞舞,浓烟弥漫,整个区域犹如人间地狱。程龙拼尽全力将自己的机枪保护在身下,待炮声稍歇,他果敢地指挥四名机枪手展开反击,日军一排排战士应声倒下,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葛庄伏击战长达一天半,程龙所在的部队共毙伤敌军300余人,而伪军伤亡超过1000人,这一战役成为了灵活运用战术歼灭敌人的经典案例。
如今,已是九十高龄的程龙在青州市云门山街道的三里社区,和老伴过着朴素而恬静的生活。每天,他们如同春夏秋冬的日出与日落,安静而自然。1979年,程龙的大儿子程凤良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人,担任侦查员与测手,并多次被评为师部的先进个人。而程龙的孙子程延东也在受到父亲的影响后,于2000年选择了军旅生涯。这不仅是程龙的骄傲,更是祖孙三代共同的荣耀,他们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书写着属于军人的辉煌篇章。程龙,这位曾经为国浴血奋战的老兵,至今仍散发出不可磨灭的革命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炒股平台入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